本帖最后由 劉寶華 于 2022-2-12 10:24 編輯
臨摹心得 -------寫詩不要走野路子 我們現在學寫詩,大都是從懂平仄格律押韻開始的。平仄格律和押韻的發展,有一個較漫長的歷史過程。押韻在上古時期一般不太講究,主要是通過作者的語感來參磨。有學者將詩史分為上古和中古,一般認為魏晉及以前為上古,隋唐至宋元為中古,其后為近代。這與歷史書的斷代是不一樣的。詩史的斷代也有幾種說法,我暫且按這個說法來說一說習詩的事兒。 因為不同時代的語言習慣和文字的演化進程不一樣,所以,出現了現代人讀古人作品時,以及各地域不同的人交流時發生了語言和發音不習慣的問題。這些問題影響了文化的交流,也影響了統治階層開科取士的評選。于是,隋唐取士出現了詩文要押韻,交流用官話的需要。至宋時,將押韻規范了一下,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《韻書》或叫《韻表》。這個韻書的形成記得大約算是民間修官方認,沒有細究。明清時期還要求試卷用館閣體的字,以避免書法百家,沒有標準。 明末清初,主要是清初時期,文人們不敢多說話,有文字獄,挺嚇人的。文人們就不自覺地“皓首窮經”,將詩的格律以唐代詩為藍本,作了一個規范,當作標準,對平仄字音作了注釋。這個平仄音與現代的漢語拼音并沒有直接的聯系。相反,現在的漢語拼音正是參考了古人的平仄音的研究才出現的,也就是說,先有平仄音的四聲或細點叫六聲的,才有后來的漢語拼音。所以,漢語拼音的四聲說法并不能完全地解決詩詞用字的平仄講究問題。清官方也為了解決平仄這個不好理解的事,在《康熙字典》上附了一首歌句:平聲平道莫低昂,上聲高呼猛烈強,去聲悠悠浸古道,入聲短促急收藏。 我對漢語拼音不太熟,所以,是前兩聲為平聲還是后兩聲為平聲,不懂。據說按現在拼音四聲分平仄也可以。我不懂就不說了。 清初人還將詞譜也規范化了,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詞譜。如《欽定詞譜》、《白香詞譜》等!洱堄苌~譜》是現代人搞的,是么時候出現的,我沒查。唐宋所用的詞譜據說在南宋后就失傳了,這個說法,好象是王力先生說的,我瞄見了一回,所以就聽他的。 平仄格律和押韻的發展就這么一回事。附帶說了一下詞譜。詞譜不作討論范圍,只是說明一下當時的人文環境。 平仄是解決詩的頓挫也就是樂律的問題,押韻是解決“統一口徑”的問題。所以,就這兩個問題,在寫近體詩時必須規范,否則讀者不一定買賬。不是這個要求的當然也可以叫詩,但不能標注“七律”、“七絕”“五律”、“五絕”字樣。 說的這些好象與題目無關,但又有關。也就是說,學寫近體詩的朋友,就得遵守格律方面的要求,不可隨意。隨意了不是不行,那就不能叫格律詩。就格律詩的要求來說,不遵守這個也叫做野路子,是不行的。這說的是為什么要遵守格律,當然,我們有意寫近體詩的朋友大都對這個格律啊平仄啊押韻啊都認識了,也熟悉了,有些朋友不熟悉,可以慢慢學,不難。 詩,主要是情懷的演繹或叫渲泄,近體詩的要求只是形式,是藝術方式而不是詩的內容。詩的內容是情懷,這是核心的東西,格律押韻只是個殼子。是裝酒的酒壺而不是酒,這個一定要理解。 形式上可以做到不走野路子,那么內容上是不是也有走野路子的事呢?當然有。一般常見的現象就是造詞、造景、造情懷。情懷是真的嗎?只好捫心自問了,憑良心了。良心這個事,又有自發生成的和文字做成的這兩種情形,屬于哪一種,不需要注解,也不需要說明,讀者一眼瞧的洞洞穿。我千百次地說過,讀者永遠的永遠,比作者聰明,能理解這說法的,真的不多啊,好象我就是智人,而別人都是凡人樣的。哪有那個事啊。這種認識,可以歸類于無知。無知,所以可以無畏。 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寫詩的,真正的神童也是沒有的。因為,即便這孩子有過人的天賦,要想寫出詩來總得先識字吧。因為沒有天生就認得了字的人,所以就沒有神童,神童只是一個贊美詞。人的一切知識的獲得都來自于模仿,吃飯走路識字寫詩都是一樣的。所以,我們初寫詩時也要學習模仿。在平仄格律搞熟了以后,模仿是最快的提高寫作能力的捷徑。叫模仿不太文雅,于是叫臨摹吧。 上面說了這多,是想讓大家先對近體詩的要求有一個基本認識,然后落腳點還是在如何提高詩技和詩藝上。這就是要學會臨摹別人的詩,或自認為是好的詩。古人的,今人的都可以。很多的詩詞名家一開始都是臨摹入手,很多人成名后還養成了習慣。這就好比練書法,書法家一生都在臨摹法貼,在其中不斷參悟。寫詩也是一樣的道理。 偉人為了寫詠梅,就叫工作人員幫找了好幾個詩詞大家的詠梅作品,反復體會,主要包括陸游的詠梅名篇。最后他自已創作了《卜算子 詠梅》的名篇。 臨摹別人的作品,最有名是李白臨摹崔顥的《黃鶴樓》。 崔顥的《黃鶴樓》: 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。
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。
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
日暮鄉關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。
李白的《登金陵鳳凰臺》: 鳳凰臺上鳳凰游,鳳去臺空江自流。
吳宮花草埋幽徑,晉代衣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鷺洲。
總為浮云能蔽日,長安不見使人愁。 我們從詞性上進行對比,這是典型的臨摹類型,意境上雖然有區別,但總體意象上有很濃的套紅的印跡。 近些時隨手翻了一下宋人洪邁的《容齋隨筆》。他在筆記中寫道,宋時,文人們爭著臨陶潛的《歸去來辭》,他說,大家公認的是蘇東坡臨的最好?上,他對蘇東坡臨的內容沒有記載,我也沒有找到。但他對黃庭堅臨摹古人的記錄的稍詳細一點。黃庭堅臨摹徐陵的《鴛鴦賦》,徐陵這個詩網上沒有。我就抄一下: 《鴛鴦賦》:徐陵。 山雞映水那相得,孤鸞照鏡不成雙。 天下真成長會合,無勝比翼兩鴛鴦。 徐陵是梁朝人,那時詩的格律還不是很規范,所以與現在格律要求有區別。這個不影響對詩的解讀。 黃庭堅是這樣臨的: 《題畫睡鴨》: 山雞照影空自愛,孤鸞舞鏡不作雙。 天下真成長會合,兩鳧相倚睡秋江。 黃還直接抄了徐陵的句子。洪邁認為尾句大佳,評說臨的比原作還好。黃庭堅還臨了李白的和白居易的。因字較多,就不一一抄了。 我們在寫詩時,寫某一物或某一場景時,建議不要匆忙下筆。如果有好句子了,可以先用筆或手機記錄下來,然后思索一下某古人或某名家寫過這樣的東西樣的,找出別人的原詩研讀一下,然后決定立意和怎么樣圍繞著自已認為的好句子來寫。 我自已在學習寫詩的過程中,也經常學習和臨摹別人的詩體或詩意。劉禹錫的一首比較有名的詩《西塞山懷古》,我比較喜歡,就臨了一回。他這個詩,我主要臨摹的是他的氣度。 劉禹錫《西塞山懷古》: 王浚樓船下益州,金陵王氣黯然收。
千尋鐵鎖沈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頭。
人世幾回傷往事?山形依舊枕寒流。
從今四海為家日,故壘蕭蕭蘆荻秋。 他這詩的創作背景是懷古,也就是吊古撫今,抒發了山河依舊,人事不同的情感。寫西晉東下滅吳的歷史事實,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,闡發了事物興廢引發了人的思想。 他這首詩的結尾“從今四海為家日,故壘蕭蕭蘆荻秋”,這種結尾的方式,就是我原來說過的“空空”法。猛一看好象跟前面幾句聯系并不緊密,其實是一種悵懷,一種萬事歸空的意思。我原來講過。詩的結尾方式,大約分為四種:一是因果,順結,二是果因,反結。三,是空空,悵懷。四是了了,歸淡。我這個說法不一定全對,只是我個人的體會,說法算是原創。 我用他的韻和結尾法臨摹了一首。 《黃土崗鷹山關懷古》: 鐵騎揚塵指鄂州,鷹山關口阻兜鍪。 星河慘淡刀寒夜,箭雨凋零馬怒秋。 更迭幾朝山影在,橫吹一笛水波悠。 故園虬柏堪相憶,裂隙深巢鷺與鷗。 黃土崗街南之鷹山,其山似鷹飛天而下之形得名。古時有關,扼麻北要沖,右舉水左鷹山形成關隘。隘如垂壁。為兵家必爭之地。據《麻城縣志》載,南宋軍與蒙古軍曾在此血戰。十萬蒙古軍在此盡殲二十萬宋軍。由是,蒙古軍驅江而下,追宋庭至福建而亡之。 我在研讀了劉禹錫的那首詩后,每一句都臨摹他的詩法,寫成這個樣子。雖然不可與他的詩相比,但還是有所心得的。懷古詩多蒼悲之作,喜氣的較少。動詞和形容詞使用要格外注意,不可有雕琢和刻意為之的跡象,用詞要與心情完整的結合,流出自然之泉水。感嘆也要在有形和無形中自然流露,不宜硬塞進去過于主觀的又希望別人接受的東西。 臨摹為什么重要?我們很多朋友對這一點不是太理解。認為平仄格律搞熟了,按照要求,組合文字,我字寫我心就可以了,就能叫詩。這個說法當然也不錯,但,還是比較片面的。因為我們嘮叨著要習練傳統詩詞,那么什么是傳統?平仄格律肯定不能代表傳統,只是叫傳統藝術方法之一。我原來也講過,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抹很大的山川,詩田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。而格律詩或叫近體詩又在詩田中占很小一部分。比如,《唐詩三百首》選入的近體詩并不多。詩,包括歌行體、樂府體、陳詞、古風、格律詩等等。我們習詩的眼光也不要僅僅限于格律詩這一種,包括讀詩也一樣。當然,把格律詩習練得爐火純青,也是一個不錯的追求,僅此一項追求也要花費很多的精力,還要有恒心,也不容易的。 我們見過的許多古人的作品,如果涉獵的書籍多一點,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。這是因為,古代的詩人大都在認真臨摹前人的作品所然。因為,古人和我們現在是一樣的,他們那個年代紙張和印刷不發達,能留給他們看的,也同樣是相傳有承的佳作。比如《昭明文選》就錄入了當時很多名人的詩。其中的一首《敬亭山詩》是一個叫謝玄暉的詩人的作品,尾句是“皇恩既已矣,茲理遮無睽”。意思是說,皇恩已盡,我也不再追求了,還是游山玩水自在,是人生的至理啊。 這首詩,李白是肯定讀過的。所以他就意境進行了臨摹或者說翻新了一下。寫出了有名的《敬亭山詩》:眾鳥高飛盡,孤云獨去閑。相看兩不厭,唯有敬亭山。讀一下就知道很明顯地受到了謝眺的影響,不然,李白是沒有這首詩的。(接下頁)。。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