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續上)上邊說了一大堆,也只是在琴上安好了弦而已?梢园堰@安好弦的琴當做群眾,那么,怎么樣讓她共鳴呢。 第一。詩忌假。 我們讀駱賓王的《詠鵝》詩,這詩沒有多么高的藝術境界,也沒有華麗的字詞,一讀就讀出了天籟之音,童真之趣,泯笑于心。因為真所以就抓住心了。我們讀張打油的詠雪打油詩:天地一籠統,井上黑窟窿,黃狗子身上白,白狗子身上腫。一樣地會會心一笑,妙。這是什么原因?就是因為這些詩雖然淺顯,有的詩人不屑一顧,但它勝在真誠,一點也沒有人為雕琢的痕跡。通透而沒有雜質,所以能流傳一千多年而不衰。 第二。詩忌偽。 詩的偽和假是有區別的。詩的假多發生在新手之間,詩的偽往往發生在老手之間。新手為了體現詩人的存在,在生活閱歷和感悟沒到火候時,往往愛急于求成,造詩、造景、造情。他們不理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,造沒有造往往一眼就能瞧出來,而作者本人不一定知道,還沾沾自喜以為瞞天過了海。這樣的詩別人瞧一眼就丟到一邊了。 老手做偽詩,不是沒有。這個說出來可能要得罪一些人,但事實是存在的。比如我們有大文豪在權勢面前屈膝為詩,自已也知道是違心用意,確又愿意這樣,這種心態下寫出的詩作又怎么可能傳諸后世呢? 第三。詩忌生澀。 詩要想被人傳誦就不可生澀。生澀不好背也不好理解,所傳誦的圈子就很小,最后熄了火。 第四。詩忌浮華。 我們讀別人的詩時,有時覺得用字亮麗,語句流暢過癮。合上詩,一句又記不得了。這說明詩沒有內核,表面泛彩而已。是浮華之一種。前些時和麻城詩人雷正勇先生在一起吃飯,我問他最近有大作沒有?他隨口說:閑來愁卻無詩句,隔壁貓兒又叫春。我大笑起來,這本身就是一句好詩,非常有趣。有趣的東西不一定要華麗,華麗不是不對,但必須要有內核。 第五。詩忌說教。 我們讀有些詩,詩中說教成份多。從某種意義上講說教太多是對讀者不尊重。好象是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樣的,又好象是詩人已得道悟禪了要普渡眾生樣的。這種風格,宋以后的詩中比較突出明顯。為詩者一定要記住作者與讀者在人格上、在學識上必須首先推定是平等的。你沒有權利去教導別人,只能是相互討論、切磋。詩有引領的作用是事實,但絕不是把詩中的觀點當成當成金科玉律要別人接受。這樣,讀者很不爽,詩所傳的時間和路線就有障礙,走不了多遠。我們讀唐詩,詩中斷語就比較少,多數是征求意見的意思。比如: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作者這話符合自然規律,上不想上那只是勸導,讓讀者自行決定。留的有廣闊的可選擇性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這就是斷語了。雖然很有哲理性,詩意也在哲理之中。但讀者如果反問“我根本沒去過廬山,我對廬山不感興趣”,有意把詩理解岔了,作者就無法回答了。所以《登鸛鵲樓》比《題西林寺壁》留的空間大多了,影響也大些。 概括性地說了上邊幾個觀點,旨在說說詩作者如何與讀者共鳴的問題,掛一漏萬。讀者也可以自行補正,不再一一。 要想讓詩抓住讀者的眼球,進而抓住心,又要從三個方面考慮。即詩中的技、藝、德的問題。這個問題要說的例子汗牛充棟,無法一一盡述。因此各舉一例,拋磚引玉。 杜甫的《秋興八首》中有一句比較奇特。即第八首中的頷聯“香稻啄馀鸚鵡粒,碧梧棲老鳳凰枝”。這是個倒裝句,讀起來頗有韻味。其實意思就是一路的香稻和碧梧,在豐收的季節 吸引著鸚鵡與鳳凰,我時時懷念那時的情景。杜甫把這意思用巧妙的文字排列后進行倒裝,做成詩句,讀來讓人眼睛一亮,過目難忘。這是一種高超的技巧,變化多姿。首先抓住了讀者的眼球。 李白送《孟浩然之廣陵》廣為傳誦。其中的后兩句“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”。這兩句本意說明李白與孟浩然友誼深厚,朋友遠行依依不舍之意。但李白對情和誼不著一字,完全通過讀者在所讀中見到的景色來說明友誼比天高,比水長。這種不言而言的藝術表現方式,在唐詩中有許多。讀者讀起來非常滿意。不知不覺就能傳的很遠。這就是藝。 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中為一個歌女從同情到立字為詩,表現了一個士大夫官僚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同情。以致用“座中泣下誰最多?江州司馬青衫濕”作為結尾。其情已無法自抑了,那淚也是流的真眼淚。讀者毫不懷疑作者的真情實感,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并深深地記住了這首詩。這是以德感人,俘獲人心。當然這首詩的技巧和藝術也沒得話說,是一流的,但全詩貫通的是一個德字。 嘮嘮叨叨了一大通,就是想通過和我們的共同的詩歌愛好者交流學詩心得。我們雖然難以說做到“立功、立德、立言”三不朽,但為詩者要有引領社會風氣的責任,將美好的心靈奉獻給讀者,引起共鳴,共奏出時代和諧的樂章。因此,作者與讀者在心靈上要溶為一體。詩,我手寫我心當然不錯,但也要更深切地理會,詩,同時是我手寫他心。這樣,才能達到精神共享的最終目地。
|